三寸素毫 挥墨春秋:笔尖上的传承汝阳刘
文治毫毛安天下 武修长城定太平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而毛笔居四宝之首。
手握一支八寸竹管三寸毛颖,凭一色乌墨,
点滴之间,就能把中国汉字写得千变万化,
刚柔并济,一个人的情操、修养和胸怀,早已跃然纸上,
这是至今任何书写工具都无法替代和逾越的神奇之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毛笔,
只是当时工艺粗糙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
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
历时多年,与秦朝都城长安(今西安)相距较远,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
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而原始粗糙的毛笔,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
蒙恬在实践中突发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粘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
至今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
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西汉初年,刘邦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进汉宫,
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所制之笔作为宫廷专用毛笔。
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及其子刘演先后在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镇)做县令,
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
后来王莽篡汉,追杀刘邦后裔,这时刘钦已经去世,
刘演带领全家逃亡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氏村)时,
其子刘彦突病,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里,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
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他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
刘秀称帝后,寻找刘彦的下落,最终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汝阳刘氏村)将其找到,
后接回宫中,封为御笔王,在御笔坊专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
汝阳刘氏的毛笔因在汉代就成为宫廷专用,以技艺炉火纯青而名扬天下,
所以,被后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推崇膜拜,多为得到一支御笔坊毛笔而欣喜不已,其传奇故事亦数不胜数。
其中,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更是对御笔坊毛笔喜爱备至,
托人买了几支,用之书写《黄庭经》,
洒脱流畅,婉转自如,神采飞扬,连呼妙笔!妙笔!
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当代。
两千多年来,汝阳刘人代代薪火相传,用辛劳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技艺。
汝阳刘毛笔选毫考究,制作精细高雅,
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汉松尾、紫毫、过冬鼠尾等上等原料制作,
工艺流程主要有: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
其工艺具有独特性。其尖、齐、圆、健之德,
得心应手之功,古朴典雅之型,一直被世人称颂。
汝阳刘毛笔承载了中国毛笔文化,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脚步,
被誉为“中国毛笔文化活化石”。
我们有幸邀请到汝阳刘氏第六十六代传人入驻洛邑古城,
将“三寸素毫,挥墨春秋”的笔之魅力,展现给前来洛邑古城的四海之客。
总要有人在坚守,总要坚持去完成。
洛邑古城,传承之城。